HD中字主演:加布里埃拉·安德拉达,马里奥·埃米托,西莉亚·费杰罗,大卫·索兰斯,阿尔瓦·里瓦斯,乔尔·博斯奎德,Alicia Bercán,Anna Karinvinge,Fernando Oyagüez,帕科·图斯,Adriana Fornés,Daniel Muriel,Lucas Fuica,亚历克斯·哈夫纳,Eliya Shenhav,Iñigo Galiano,Pino Montesdeoca,Eva Barrul,Vanesa Ades,David Sanguesa
HD主演:施坦·马洛萨,卡特莉娜·卡芙,拉姆·卡普尔,Varun Sharma
HD中字主演:川口春奈,林遣都,渊上泰史,樱田日和,新田真剑佑,大槻一人,中野英雄,石野真子,松本穗香
HD中字主演:阿迪亚·罗伊·卡普尔,施拉德哈·卡普尔,纳萨鲁丁·沙
HD主演:远藤健慎,塩田みう,大桥彰,森あゆ,中山晴華,龍真,松田天星,橋本和太琉,田川隼嗣,立川公彦,栄信,远藤久美子
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 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福生活着,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她的女儿已渐渐把他当成父亲。不过很快,女儿厌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而法国女人的签证也过期了,母女两人只能回巴黎。牧师(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宣扬着上帝与爱。 美国,美国男人和青梅竹马的美国女人(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意外重逢,重燃爱火。 巴黎,女儿跟她的父亲住在了一起,法国女人找不到工作,开始厌倦巴黎,于是收拾行李来到美国,找到美国男人,准备跟他结婚。 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1 ) 在时光里和自然一起美下去
其实电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女子会在旷野里披着丝巾起舞,会踮起脚尖舔掉树枝上的露珠。曾经看过一本小说里面有个女孩也是如此,光着脚走进大雪天,抓起一把雪就往嘴里送,像小孩儿一样。觉得女子和自然融为一体时是最美的。无论你的生活怎样,女子永远要像这样在自然中美得不可胜收。要永远保持一颗童心。我告诉自己不要在时光中失去了好奇心和审美力。<图片2>
2 ) 不再新鲜的音响散文诗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3 ) 凡人之爱与上帝之爱
泰伦斯·马利克自2011年凭借《生命之树》夺得戛纳金棕榈大奖后,拍片变得惊人的迅速——相对于他以前四十年只拍了五部电影的速度而言。1978年到1998年,由于《天堂之日》的票房惨败,二十年间他陷入了无片可拍的境地。显然金棕榈重拾了投资商对他的信心,《通往仙境》(To The Wonder)刚在去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亮相,另一部新片《圣杯骑士》(Knight of Cups)又要在今年下半年上映了。
之前有关他现场拍摄速度极慢的传言现在看起来已经不大站得住脚。他的拍摄进度并不慢,只要找对了光线和角度(就像《天堂之日》里那样,他只在黄昏的光线下拍摄,使得影片笼罩在一片神秘的光芒之中,但每天的拍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造成了巨大的预算超支),他可以很快地把一个镜头搞定。他真正慢的是剪辑,从现成的几部影片来看,已经不难看出它们剪辑的难度——好莱坞熟练工也能生产的“零度剪辑”无影无踪、甚至衔接前后镜头的空间与时间逻辑也变得可有可无,大多数镜头安排都根据人物的情绪走向或者音乐,这种剪辑需要的想象力无疑是惊人的,传统的剪辑就像是按部就班的打毛衣,而泰伦斯·马利克把一团毛线凑成各种奇怪的纹样。
《通往仙境》保留了他电影的全部特征,但更纯粹。《生命之树》中还隐隐约约有一个故事,《通往仙境》里只剩下“爱情”这种情绪了。一个美国男人和一个法国女人从热恋到同居、再到相互厌恶以至分手(大体情节是这样的,其中具体过程影片并没有交代、也不打算交代)。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任何一个人也会觉得它俗套无聊的故事,马利克要提取的,恰恰就是其中最普遍、最俗套的部分。
自1998年回归影坛以来,他所有的电影都充满了画外旁白,有时候,旁白是带着叙事性的(像在《新世界》里那样);有时候则提示着影片的画面;但是在最近的《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里,旁白愈来愈像是导演喃喃自语,观众很难把它们和同时出现的电影画面做精准的对接——这无疑是对观众的重大冒犯——他的每部电影都有大量宣称自己没看懂的观众。
《通往仙境》同样也拥有这样的观众,网友们批评它是马利克最新的“装逼”作品。但是刚刚去世的美国影评人罗杰·伊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说:“为什么一部电影非得自圆其说?为什么每一个动机都要向人阐明?难道许许多多的电影不都是从同一部电影、同一个故事改头换面得来的吗?”这是他生前最后一篇影评,在遗言式的诘问里,重病在身的伊伯特并不打算向那些“看不懂”的观众们妥协。
这部毫无逻辑可言的《通往仙境》并不是讲一个爱情故事、而单单只讲述“爱”。由哈维尔·巴登扮演的神父在布道时说:“有两种爱,一种像是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另一种则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前一种是凡人之爱,后一种是上帝之爱。”我们所体验到的凡人之爱,难道需要自圆其说吗?难道它不正是像影片中那些迎着夕阳的逆光镜头一样,不知所起,却美得令人窒息?
难得泰伦斯·马利克还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眼睛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搜寻那些美丽的瞬间的。我们通过斯坦尼康系统分享了他的搜寻。自从斯坦尼康手持摄像系统普及以来,他便成为了它最忠实的用户,《通往仙境》的绝大部分镜头都由斯坦尼康完成,目光平滑地移动、过肩式的穿越、弧形的摄影机运动,无一不提示了摄影机主体的存在,这个主体叠加着导演的视角、又通过银幕揉合了观众的愿景,使观看这部影片成为一场盛大的视觉之旅。这个旅程比起好莱坞的视效大片来更加惊心动魄、更加过目不忘。
甚至比起前作《生命之树》,它显得更加圆融可爱。《生命之树》中一段18分钟的宇宙演化史让整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复杂难辨,然而除了这一段的其它部分,难道不是和《通往仙境》很像吗?一个家庭的生住异灭、一段爱情的成住坏空;一样的街景、一样的宗教暗示。《通往仙境》只是把宗教的元素削弱了,它只掌管爱情,随起随灭的爱情。
泰伦斯·马利克的电影中宗教是一个经常会出现的元素,他本人也有着浓重的基督教情结,可能这和他的家庭环境有关。他祖上本是中东地区的亚述人,亚述人是中东不多的基督教民族之一,人口也不多,19世纪之前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和伊拉克。19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大肆迫害信仰基督教的亚述人,形成了亚述人移民美国的浪潮。马利克的祖父就是那时移民到美国的。作为曾经的受宗教迫害的民族,信仰的重要性对他们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不知道现在这样快的拍片节奏对马利克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他的电影并不以故事取胜,而他那些华丽的逆光移动镜头也终会有黔驴技穷的一天,尽管目前看来它们还是那样新鲜、那样深情。马利克当然是有改变的,这次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女性,女性的肢体在电影中成为绝对的主角,而本·阿弗莱克却是个面目模糊、四肢迟钝的形象。这和以前的电影中鲜明的男性形象是不一样的。如果这是导演有意为之,那我们应该希望下次他的摄影机能找到更美的风景和肢体。
4 )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 2012
有意无意之间,笔者几乎已经遍阅泰伦斯•马力克的所有作品了,昨日看完他的处女作《恶土》,心里更是感慨万千。马力克的电影,没有一部不是惊世之作,没有一部可以轻易看懂。人们往往喜欢(更多的是被迫)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即把马力克及其电影归入视觉类,认为他的所有片子就是无与伦比的好看;这种体验在比脸大不了多少的电视屏幕上已经极为震撼,更不用说在大银幕上的了。也有一些人认为马力克装逼范儿十足,从他的电影里根本不能看出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显然,这些感受都是对马力克的严重贬损和低估。试想,一个大学拿到哲学学位,曾经在大学执教教授哲学,而后才逐渐转入电影界的导演,如何能够拍出一部好看不好玩儿的电影?如何才能拍出一部不需要思考就能看懂的爆米花大片?恐怕这对他来说才是真正的难事儿。事实上,无论是绝美的摄影还是诗化的台词,所有这些都是在为电影的内涵和主旨服务的,《恶土》如此、《天堂之日》如此,《细细的红线》、《生命之树》如此,近日的《通往仙境》也是如此。马力克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方式解释着他眼中的世界,用影像一以贯之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命和爱的看法,这份纯粹、执着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出于偏爱还是理解,《通往仙境》都是笔者心目中马力克的最佳作品。当然,不出所料的是,大多数人还是无法理解本片的意涵。有人称,《通往仙境》的主题不如《生命之树》宏大,甚或是“微型的《生命之树》”;在我看来,这必是出于对本片的误解或偏读。
《生命之树》的确可以称为宏大。大至宇宙洪荒天地初开,小至最细微的心理变化,所有值得展现的东西都被马力克精心细致地展现出来。前不久去世的罗杰•艾伯特在评价这部电影时认为,就视觉呈现的大胆程度而言,所有电影中可与之比肩的只有《2001:太空漫游》;而库布里克又缺乏马力克片中人的灵性。然而,尽管敢将恐龙、星云和小哥儿俩合理共置一处,《生命之树》无疑还是缺了些章法。毕竟,探讨“生命和爱”这样宏大的问题根本不需要把“恐龙及其同情心”作为一个命题搬出来;《通往仙境》就完全够用了。
这里就会出现疑问:《通往仙境》居然讨论生命和爱了?设若全片只有男主角和女主角两个人,那它就根本没有讨论生命和爱,然而片中恰恰还出现了一个神父。与《生命之树》不同的是,本片这回并没有再使用科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用了某种程度上与科学相对立的神学进行另一个角度的诠释。男女主角的整个恋爱经历,一方面和神父相抗衡,另一方面最终又归于神父。正如影片结尾部分神父所言,基督既在左右,也在上下,还在前后,或陪伴、或引领、或督促、或提携。基督的无处不在,实际上是在暗示人们也应如天父一样博爱宽容、怜悯身边的人们,不应为细小的事情计较不休,不应心怀仇恨,要更加坦然地面对整个世界。最终,使女主角羞愧不已的也并不是拳脚相加,而是男主角重新投入她的怀抱,希望再次得到她的爱。解放了道德上的自责,女主角最后终于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最终才获得了仙境般的自由感。由以上这些分析看,《通往仙境》所探讨的问题其实一点儿也不比《生命之树》低级,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加强了马力克对于生命和爱的看法;甚至,拥有统一框架的前者要比奔放不羁、随心所欲的后者更圆融畅达,更细致入微。
无论看懂与否,有一点是不容忽视而且也不容否认的,那就是《通往仙境》中的情感表达给人感觉毫无滞涩,十分顺畅。恋爱之初的欣喜、恋爱中出现的裂隙、并不美满快乐的婚后生活、女主角在压抑中对自由的渴望,直至最后两个仍然相爱的人不得不接受的别离,都会使有过恋爱经历的人有所共鸣。片中众多转折点的处理十分圆润老道,使本会有很大起伏的剧情在音乐和景致的配合和包裹中显得十分自然;对冲突过程的展现被降到了最低点,有时是一个眼神,而有时仅仅是一段旁白。当然,诗意的流动性的强化,必然就导致了导致情节戏剧性的弱化,从而使观众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到运用直觉捕捉情感上(执迷不悟的也就没招儿了),这也是马力克电影的一大特点。
纵观马力克执导的六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时间还是逻辑上,它们是明显分成三个阶段和层次的:以《恶土》和《天堂之日》为第一阶段,导演以犯罪为主线,使自然风景贯穿其中来弱化和稀释整个犯罪过程,同时强调了犯罪者的无辜和孤独的生存处境;以《细细的红线》和《新世界》为第二阶段,导演以征服为关键词,从征服中探讨人性,其中夹杂着十分鲜明的反暴力思想,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有力嘲讽和否定,实质上还是赞扬了善良淳朴的人性的价值;最后,以《生命之树》和《通往仙境》为第三阶段,导演通过展现婚恋和家庭当中各成员关系间微妙的心理变化,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与人之间的爱。在每个阶段当中,后者基本都是前者的加强和扩充,而六部影片的总体风格有保持了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比如说,马力克喜欢直接用旁白和音乐解释人物内心,从而取消了台词的表面性和模糊性;再如高度一致、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摄影风格;人物在片中大多处在“模特”的地位,表演自然写实,但完全依附于摄影的需求。
《通往仙境》作为马力克至今为止最后一个阶段的最后一部电影,显然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对于电影,年已古稀的他已经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了,但我们也看出,他对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探讨却还远远没有终结。什么是爱?爱情和爱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差距呢?通过对自身经历形而上的反思,马力克告诉我们,无论性别为何,如果我们只顾获取而不懂给予,只管顾影自怜而不顾他人死活,那么所谓的爱情终究是渺小、狭隘而不持久的,渴望得到爱情的人也终究只能变的愈发孤独和无助。只有当我们能够了解并同情对方的苦难、能够安慰对方而不蜷缩于为自己划定的空间之内的时候,爱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光明才真正到来。
在电影结尾,女主角猛然回望,曾经在片头出现过的、留有男女主角旅行足迹的圣米歇尔教堂山(Mont St. Michel)又一次出现在了视野的尽头。经历了一番痛彻心扉的爱情之后,教堂对于女主角肯定不再仅仅意味着承诺和约定;仙境现在终于出现在眼前,通往仙境之路也已经悄然铺就。
5 ) 《通往仙境》
作为社会属性的人,从来都是耐不住寂寞的。如今这个时代,真正享受内心孤独更是难事。别说一个人待着看小说、玩手机、看影视那就是耐得住寂寞,其实不过也是通过他人之事缓解内心寻求社会共同点的途径罢了。
虽然泰伦斯·马力克 Terrence Malick的这部新片,相较《生命之树》从宏观及手法都略显了无突破,但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享受孤独的途径还是不错的。她没有力图向你强加也不需要你去投射,关于永恒之爱情,泛叙事以及适合放空的空间对我其实就是享受。为什么要把理解与否放到首位,无非是自负与自卑的矛盾思想产物。
6 ) 看不懂的话就看看电影的空镜头吧,导演是学哲学的。
论剧情我太懂这个片子,回头一看导演学业主攻哲学。那剧情我就放弃了。
《聚焦》的女主
《老无所依》的人杀手男主
最吸引我的就是就是这两位,也是看过的那两个片子中两位演员出演让我能静心继续看。
片子里面很多专场都是空镜头
《惊天四骑士》里面大结局有这个锁桥的身影。不知道你们有没印象!
这个空镜里面水里展现天空的云彩,不知道这个在哲学里面有什么含义……
有点感觉导演借景来叙事,再以哲学的手法表达出来。
还是那个锁桥
我就在一直回想那个娃娃头杀手突然变教父,哎玛,有点接受不了。
这个是我拍的。(蒙混过关)
《通往仙境》是泰伦·马力克继《生命之树》后又一力作。
通篇玩的是摄影炫技,的确令人眼花缭乱,故事是其次。从浪漫之都巴黎到美国荒僻之地,爱情与生活的矛盾,不可逆转,远比激情和想象来得令人难以安生。
触及不可多得的还有牧师,肝肠寸断而了无结果。有点狗儿闻到香味却只能守候。
如果你是一个摄影师,这是必杀技,即通往摄影仙境的不二法门。除此之外,还能闻到荒原浓浓的野香味,足以聊慰平生的某种低落情绪,堪称疏通咽喉的汤药水。
法国女导演帕斯卡尔·费兰的《养鸟人》(又译《鸟瞰人生》2014),让美国商人盖瑞和巴黎酒店女工奥黛丽,在希尔顿酒店发生命运相交的心力交瘁事件。
成功的商人与日劳心拙的女人,在同一家酒店完成不同的角色,却与常模背道而驰。都厌倦了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讨厌一切,却向往简单、轻松又无忧无虑的生活。
二人相继付诸行动。盖瑞从此耽留在酒店,准备去比利牛斯山远足。而奥黛丽变成了一只可以到处探望飞翔的麻雀,最终与下楼的盖瑞撞见。
殊途同归,抑或从此岔开,都不重要。问题是现代都市病无孔不入,非要等到病入膏肓后方幡然醒悟,恐为时已晚。恰本片于幽默光影中,狗血的调侃了现代年轻人并未张扬的歇斯底里,可谓有趣之极而乐意回味。
2014.9.27
摄影和剪辑以及配乐都极其优秀,我很喜欢,但是对泰伦斯来说,用的过于滥了
呃,主要就是一个女人穿着各种裙子在各种地方跳来跳去,而小本的表情似乎一直在说:“我操!我在干嘛?我在干嘛?我他妈的到底在干嘛?"
觉得动人,心碎,有机会希望看大银幕。
把小情小爱拍成大MV,还是烧投资人的钱。
110多分钟看得我坐立难安,摄影风格延续生命之树,但只是徒有其表,我原以为导演上部片已经笃定对上帝的信仰,在那之后,其实还有什么可拍呢???唯一亮点是哈维尔巴登大叔,这是他唯一一部看上去不像个种马的片。
看个11分钟的MTV或许能够让观众通往仙境,看这加长十倍版是让观众深陷地狱去体验宗教内涵。
到了后半段神父那段实在是有点跟不上趟了,依旧很马力克但真的不如生命之树...小本真无愧男主称号,加起来有十句台词呢!囧
想了想还是给5星。电影真的可以去掉具象narrative而直接关注情绪、atmosphere和spirit嘛?所谓诗人电影…比如,相对于为什么人会绝望,我会更关注人如何面对绝望。马力克的这几部作品都在尝试这种我认为极为革命性的片子。为了这份对“新意”的执着也要满星啊,更何况片子本身好美!完全没有拖沓感。
任何诗意的情怀都包裹不住永恒的悲伤,诗性与故事性完美融合,诗电影21世纪最好的杰作,2016年年度十佳入选。
想拍婚纱写真的同学请联系特伦斯·马利克
如果你看懂了,会觉得很美。导演并没有在Story Telling,而是在Story Felling。
电影应如是!
爱恨一念间啊。泰伦斯·马力克越来越执着于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了,好像配乐的影像诗。演员少对白,多是耳语式的喃喃自语,更增添电影的主观情绪。倒很适合这种主题,只是太挑观众了
Rachel McAdams 把同一人物演了數十小時的footage也只有這樣造作的表現... sosad.
摄影和剪辑都很出彩,作为电影这就够了。观众的落差在于,表演的支离和故事的破碎,这些其实不重要。
整个片子的呓语部分都属于Olga一人,包括牧师。小本对Olga的态度就是“我的宝贝、欲望与希望”,而Olga不希望被束缚(床、钢琴、栅栏),向往自由(田野、浅滩、骏马、大雁)。第一次离开小本后,她想象了瑞秋的第三者故事(牦牛)。第二次再次失望,通过神性理解了自己的心之所向。回头,小岛是心之初
我所掌握的词汇,没有一个足以形容泰伦斯马力克电影的美妙与睿智,仿佛他就是神明,正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诉说着世俗的情感以及人们内心的彷徨。本片和《新世界》以及《生命之树》一样,每一秒都是精雕细琢,浑然天成,绝对是最完美的艺术品!
80%時間我看著一個女人又轉又跳,20%時間我在看錶。
此片加深了我对马力克的偏见。空洞与挥霍美比自恋更差劲。这种片看十分钟与看一百分钟是一样的。
依旧很马力克。无论是构图摄影,还是刻意消减故事性以及诗化的叙事,都和他曾经作品走一个路线的。相比于《生命之树》宏大的主题内核,这部更侧重于个人,不过片中的宗教元素却有过之而不及。Q&A中两位女主角也表示还有数十小时的素材,多到足以再剪出五六部电影来,只是导演最终选择了这个版本。